職場關係

道歉也講求時間間隔:道歉的心理學

道歉時,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道歉必須包含三大要素,讓對方卸下心防並獲得諒解。

整理◎Career編輯部 內容提供◎日月文化

2024.12.10
圖 / 攝影師:Photo By: Kaboompics.com

如今的世界充滿各式各樣複雜的問題,收看新聞時,經常會發現連續好幾天都有人在道歉。不過,有些人的道歉可以獲得大眾諒解,「唉,人生在世本來就有可能犯錯,沒關係的」;而有些人的道歉,則是更加激起群眾的憤怒。

道歉時,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讓我們來參考一則最佳範例。二○一五年時,中東呼吸症候群(MERS)在多國引爆大規模的感染,韓國某位企業家曾經公開道歉。當時他發表的道歉文被封為典範,網友們甚至還表示:「如果不懂得怎麼道歉,就直接拿這篇當範文,替換掉詞彙即可。」

首先,他在道歉信中承認隸屬於自家企業的醫院,未能阻止中東呼吸症候群的感染與擴散。接著,他表示自己的父親也臥病在床,站在患者與家屬的立場給予共鳴。最後,他承諾未來將積極改善包括急診室在內的醫療環境,盡力支援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發,並提出預防疫情再度爆發和解決感染問題的相關措施。

於是,原本對該企業充滿質疑的大眾,逐漸卸下了心防,聲勢大跌的企業形象,也慢慢有所回升。成功打動社會大眾的這封道歉信,有哪些部分值得我們借鏡呢?

道歉必須包含三大要素

「認錯的姿態」、「以同理心去看待對方因我而受到的影響」、「為對方著想,提出解決方案」,以上這三點,就是道歉時不可或缺的要素。舉例來說,假如朋友對遲到的你問道:「現在幾點了?為什麼這麼晚?」

這時,如果反駁對方:「嗯?才遲到十分鐘而已啊!『韓式作風』你還不懂嗎?真的很嚴苛耶!」那麼雙方很有可能爆發爭執。反之,如果活用上述的道歉三要素,對方就不會對此繼續窮追猛打。

啊,我真的遲到了。(承認錯誤)

你在這裡等我,一定很無聊吧?(以同理心去看待對方因我而受到的影響)

抱歉,今天的飲料就讓我請客!(為對方著想,提出解決方案)

這樣的表達方式,才是真正有誠意的道歉。

不是愈早道歉就愈好

那麼,道歉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?這個部分最難判斷。太快道歉的話,可能會讓人覺得「道歉就沒事了嗎?」;太晚才道歉的話,又可能被指責「竟然不道歉,真的很厚臉皮!」。

首先,有些道歉是愈快愈好,例如走路時不小心踩到他人的腳,或是開車時突然變換車道等,亦即「偶然發生、非個人或不嚴重的事件」。這種情況,最好立刻表示「啊,對不起」,否則原本可以當場了結的事,有可能鬧得愈來愈大。

相反的,有些道歉則需要時間沉澱。心理學家辛西亞.弗朗茨(Cynthia Frantz)和考特尼.本尼格森(Courtney Bennigson)曾做過一項實驗,探討「道歉時機對道歉效果之影響」。

研究團隊提供下面的劇本給所有受試者,請他們一邊閱讀,一邊把自己代入文中的情境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讀讀看,參與這場實驗吧!

週五晚上,身為大學生的你決定和朋友一起度過,除了學校的派對,也想去看部有趣的電影。不過,朋友說因為晚上有棒球比賽,必須等到九點以後才有空,所以你一個人待在宿舍裡等待。這時,有其他朋友看到你獨自待在房裡,提議一起去參加其他地方舉辦的派對。仔細想想,雖然那邊的派對聽起來更熱鬧,但自己和朋友有約在先,最後只好拒絕眾人的邀請。

意外的是,約好的朋友最後沒有出現,甚至連一通電話或簡訊都沒有。隔天,你從別人那裡聽到朋友的消息,他居然去了你昨天想去、但因為有約在先而婉拒的那場派對!火冒三丈的你立刻打電話給朋友。

面對朋友的這種行為,內心會有多生氣和失望呢?受試者按照研究團隊提供的七個項目打分數。接著,受試者被隨機分成三組,分別閱讀不同的續集劇本。在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劇本裡,朋友道歉的時機點不一樣。

在第一組的劇本裡,朋友一接到電話,馬上就針對前一天的事道歉;第二組的劇本,則是兩人先進行一段對話後,朋友才開口道歉。亦即,自己發洩完心中的不滿:「我昨天等了你那麼久,聽到有更好玩的派對也沒有去,因為已經和你先約好了。但是,你好像不怎麼重視我們之間的約定」,而朋友充分予以理解後,才開始為昨天的事道歉,並解釋自己為什麼忘記兩人之間的約定。而第三組拿到的劇本,則是朋友根本沒有為自身的行為道歉。

三組受試者分別閱讀完劇本,再依照研究團隊的指示,重新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態。這項實驗的目的,在於觀察受試者根據朋友道歉時機點的不同,情緒可以恢復到何種狀態。而實驗結果如何呢?首先,最壞的情況,就是預想中的完全不道歉。

那麼最好的情況呢?正是第二組受試者閱讀的劇本──經過一段對話後,朋友才開始為自身的行為道歉。與此相比,一接到電話馬上道歉,其實較難讓正向情緒有所恢復。

可惜的是,很多人在當事者尚未做好準備之前,就急著向對方說對不起。接著,就自認為「反正我已經道過歉,該做的都做了,是他心胸不夠寬大,不願意接受」。如果真的下定決心要表達歉意,就應該像前面提到的實驗一樣,先充分傾聽對方的想法,用同理心給予「共鳴」,如此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道歉。

道歉不代表認輸

此外,與懂不懂道歉的方法無關,有些人在犯了錯之後,經常不願意向當事人表達歉意。環顧周圍,有些事明明只要用一句「對不起」就可以解決,但某些人就是堅持一句話也不說,導致事態愈來愈嚴重。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舒曼(Karina Schumann)教授亦指出,「的確有些人特別不喜歡道歉」。在實驗的過程裡,舒曼教授請受試者寫一封信給戀人,為自己的錯誤致歉。然而,實驗結果發現,有些人刻意迴避道歉,只是冗長地寫了些無關緊要的內容。

為什麼道歉會讓人覺得難以啟齒呢?最大的原因,就是生活中缺乏被原諒的經驗。例如年幼時坦白說出自己做錯的地方,卻受到更嚴厲的責罵,或者被當作「自首」的人一樣對待。

這類型的人,在犯錯時經常會說謊或找藉口,甚至認為道歉就是一種「認輸」的表現。這樣的態度,對人際關係絕對沒有幫助。假如自己屬於上述類型,至少應該從現在開始,努力學習如何真誠地表達歉意。

有些人因為不願意道歉而引發問題,有些人則是太常道歉,導致人際關係陷入困境。這裡所指的,不是把「對不起」掛在嘴邊,用來當作對話緩衝的人,而是明明

錯不在己,卻把所有罪責攬在身上,每次都向他人寫一大篇懺悔信的人。

這種類型的人,連狂風把花盆吹倒,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;而收到道歉的人,通常只是莫名其妙接受對方的歉意。剛開始或許會覺得對方「既善良又細心」,但如果相同的情況不斷反覆,多少會令人感到負擔和鬱悶。

如果發現自己的道歉過於頻繁,不妨改用共鳴或感謝來取代。舉例來說,與其表示「對不起,讓你久等了」,然後詳細解釋自己的情況,不如用「等太久很無聊吧?」、「謝謝你等我」來替代。這種方式,可以擺脫在自己身上找瑕疵的習慣,練習建立自信且平等的人際關係。

註:《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》,柳惠寅著,張召儀譯,日月文化

道歉心理學 諒解 同理心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【年後轉職調查】

每逢年後都是職場轉職熱潮,你是否也在盤算新的職涯方向呢?我們想知道:今年,你對轉職的想法是什麼?快選出最符合你的選項吧!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