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趨勢

到地方創生去

六都讓你感到很厭倦,青年返鄉是潮流,不管是政府的政策、還是世界趨勢,「地方創生」這個來自日本的就業概念,正席捲到島嶼各個角落。

撰文◎米亭

2021.07.16
圖 / 攝影師:thanhhoa tran,連結:Pexels

 台東長濱海邊永福部落又稱慕樂諾斯(Mornos),有一位55歲回歸故里的中年人正在製鹽,因為這個行動,改變了地方的生態。台灣唯一來自太平洋海水製造的鹽稱作「刺蔥鹽」,今年中開始量產開賣,但要買到這一瓶鹽,你得等待或者到永福部落參加體驗營,這是一群響應返鄉的青年製作的《東台灣食通信》的成果。年輕人返鄉,發想議題、做田野調查、發展產品,以及招徠遊客,讓頹敗的地方新生,一股「地方創生」風潮吹起。

地方風土條件是資產

 由國發會主導的「地方創生」開宗明義就是,「為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,形塑地方創生的產業策略,刻正推動『設計翻轉、地方創生』計畫,藉由盤點各地『地、產、人』的特色資源,以『創意、創新、創業、創生』的策略規劃,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,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回饋故鄉……」。

 這是台灣自文建會時期推動的「社區總體營造」以來,國家投下最多資源的地方再造計畫,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大大小小的鄉鎮、小村舉辦講習會,圍繞著一座小山坡上的咖啡館,海邊幾近廢棄的漁會,小村落上的某條小徑有個書店,這些讓人驚豔的小店、小屋是一個村落的文化地標,返鄉的年輕人在此回憶小時候、古早味,發想創意,帶著曾經在都市裡的謀生技能,熱烈討論未來,比在曾經熬夜趕企劃案的辦公桌、會議室還要澎湃。

 從「頭城快閃魚便當」、「三鶯・宴」、「六歸山茶」回頭看國發會主軸設定從「設計力」的角度切入,可以發現這些並不是新生的事物,而是鼓勵年輕人帶著創意回鄉,將原本就有的在地資源,重新發揚光大,也在地方創造工作機會。

你該具備經營力

 到鄉村做你原本就會做的事,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做事的確讓人嚮往,但真的有這麼美好嗎?把辦公室搬到田野中?快樂地學習新的技能?根據日本地方創生的案例,以及台灣已經開始實踐的團體都共同說出一種心聲,「經營力」與「溝通力」才是真的必備能力。

 因為地方創生是結合公家資源與私人經營的觀點出發的概念,公家資源由公務人員來分配,需要取得公資源的人也必須學會跟他們一起工作。然而,公務人員的腦是以行政為主的世界觀,經營者(企業人)的腦則是以經營為主的世界觀,因此,有很大的差異。

 例如,前者注重過程且要求平等,而後者注重結果且要求效率等。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人,除了自身原有的專長之外,對於經營事業這一件事也要有認知,而且必須學習新的技能。

 會畫圖也要會做田野調查,會煮咖啡也要能跟當地的咖啡農交流,寫的企劃案若不是親身經歷與體驗,就不能讓人感同身受。地方創生讓原來動腦的人也實際地動手,腳踏實地。尤其,若是成員少,每個人都有機會跟公家單位打交道、開會、做簡報、取得經費與資源協助,等於是展開人生的新地圖。

地方的版圖有多大

 這個概念雖然鼓勵返鄉,但是也強調志業,意思是找一樣你想要經營的版圖,不一定是在你的故鄉,可能是你心所嚮往之地,未來的第二故鄉;也就是你必須再一次地離鄉背井,融入另一個文化,投入你的年華。

 慕樂諾斯刺蔥鹽的故事讓人想起日清泡麵的安藤百福,他的故事被拍成日劇《萬福》,描述在二戰後經濟困窘的年代如何從製鹽發展起來的食品事業。戰後的日本一片荒涼,城市被炸毀,返鄉的軍人沒有工作,安藤百福從大阪搬到泉大津海邊接收軍方的倉庫,以15位歸田軍人,用倉庫裡的80幾片鐵板開始製作鹽,開啟事業版圖。

地方創生 青年返鄉 志業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海外求職調查

因應疫情解封,去年各國紛紛開放國門,你是否有興起到海外工作的念頭呢?哪個國家又是你的首選?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