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術

什麼是報復性溝通?

「報復」,這個聽起來很可怕的字眼,卻可以用在很正面的用途;以心理學來說,就是植基於一種反向操作,刻意把一個意象改變用途。

撰文◎林裕峯

2023.07.21
圖 / Career編輯部

「報復」,這個聽起來很可怕的字眼,卻可以用在很正面的用途,例如報復性消費,報復性觀光等。

以上這些事其實都跟溝通有關。其實,報復,正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。提起報復,感覺上好像兒童不宜。就算針對剛要進職場的年輕人來說,好像談「報復」,也太「那個」了點。

但這正就是語言的力量。不知道是誰先發明的,但以心理學來說,就是植基於一種反向操作,刻意把一個意象改變用途。例如以前也流行過「把某某商品下架」。原本是負面用語,但後來刻意講成「讓我們用新台幣讓他下架吧!」就變成溫馨的消費用語。例如看到網路上傳播著,某某地下街附近,有個賣麥芽糖的阿婆,她還要照顧智能有問題的女孩,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她們,用新台幣讓她的餅乾下架,早點回家休息吧!說真的,我當時看到報導眼眶都濕了。

其實所謂溝通這件事,若以商品行銷的角度,反正就是設法讓消費者「注意到你」,那就成功了。雖然在一般人際關係交流間,不應該刻意耍心機。但如果是以商業化角度,還是絕對需要動動腦,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,當百業蕭條,再不振興就要完蛋了!關於個人也是,本來職場競爭就不容易,對畢業生來說,求職之路更加艱難。這時候,如何善用心理學的應用,打造好的溝通,就是人人必學的一課。

結合反差感的吸睛溝通學

以心理學來說,人性是如何呢?人性喜歡新鮮,喜歡流行,但也喜歡不一樣。這其實有點矛盾,就是喜歡跟大家一樣(趕流行)但又要讓自己不一樣,這時候,一些另類甚至搞笑的用語,反而可以吸睛。所謂「報復」就這樣變成流行,像是報復性消費、報復性觀光、報復性出遊都是如此。

那用在商品與消費者溝通上,適當結合心理學,創造反差效果,可以帶來銷售效果。例如當很多店家都時興「某某媒體專訪」,某個店家刻意張貼紅布條,上書「食尚玩家,可能會來專訪」。還有店家異業合作的方式很搞笑,兩家相鄰的店,刻意都拉起紅布條,左邊這家公告「右邊那家店不好吃」,右邊那家店則公告「左邊那家店冷飲不好喝」。無論如何,吸睛度都達到了。畢竟,人們就愛這種新鮮有趣的生活情調。

至於個人呢?好比說去大公司面試如何脫穎而出?或者菜鳥業務員如何拜訪客戶成功出擊呢? 適當結合心理學攻勢絕對有效。讀者們要想,如果說常態搞怪,人家可能會說你這人怪怪的。但所謂面試或拜訪客戶,可能一輩子就那麼一次機會,當然要好好把握,要搞創意,就趁這回吧!

所以有人面試時,刻意不按牌理出牌,例如把履歷表做成一本書,或者介紹自己時說自己「不是最好的人選」(但細看,後面寫著「但我是最適合你們的人選」),另外拜訪客戶時,有人特別稱自己的公司「既沒名氣、資本額也不高,除了產品最棒,其他都比不上別人家」,然後,話鋒一轉「但就是因為我公司小,所以只要能承接貴公司案子,一定可以用貴賓等級來服務您」

改變文句定義,創造新商機

類此種種,就好像,當我們說「報復性消費」,初始大家可能聽不懂,然而一旦懂了,又會發出會心一笑。這正就是心理學有效溝通的一種。

談起心理學溝通,這裡也要談到,與消費者溝通,除了如同「報復性」這類新鮮字眼勾起興趣外,另外也可以改變買賣定義,來創造銷售。

例如,談起消費,甚麼時候會消費?傳統認知裡,「有需求」才會消費。但現在結合心理學,「報復性消費」就只是「以前沒消費,現在一口氣要補回來」。其他的心理刺激用語。包括:

◎你現在沒需求,但「將來」可能有需求

◎你現在好像沒需求,但其實有需求,要不要先買了,反正「有備無患」

◎你其實尚沒有需求,但等到有需求,那時就太晚囉!

◎你自己沒需求,但你身邊的人有,要不要幫他們服務?

類似這樣,結合一些心理創意,就能做好溝通,然後就可以把商品或是把自己銷售出去。

報復式溝通 人際關係 良臣棘日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海外求職調查

因應疫情解封,去年各國紛紛開放國門,你是否有興起到海外工作的念頭呢?哪個國家又是你的首選?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