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,你真的傳達你的意思了嗎?
是否曾經聽過一句電影台詞: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,不是生與死,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,你卻不知道我愛你」。這句話講的雖是愛情,但也巧妙詮釋了「有溝卻沒有通」的無奈。
撰文◎林裕峯
2022.12.23溝通有多重要?好比兩個人站在遙遠的兩個山頭,需要借助望遠鏡才看得到對方,但是透過旗語,卻能正確傳達意思,他們倆達到了「溝通」。相反地,明明已經面對面,彼此都專心聽對方講話,最終卻彼此誤解對方意思,有可能還會帶來反效果,這就真地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了。
舉個流行的案例吧!2016年在台灣社會被大幅報導的「寶可夢旋風」。當它最風靡的時候,有多少人因「寶可夢」廢寢忘食,疏遠了和家人的互動,甚至因此帶來交通上的種種危險狀況……心想,寶可夢害人不淺!但這真的是誤會,當初寶可夢的研發創立者John Hanke,他開發產品的初衷,其實是希望藉由AR,讓人們從虛擬世界回歸實體的人際連結。
一件由A發想,並且透過話語及行動呈現的結果,到了B接受時,卻變成其他的意思及結果。這就是溝通的困擾所在。
不能全以自己的標準看世界
溝通這件事很可怕的一點是,許多人自以為「懂了」,其實並不懂。不論是在職場、社交場合、包括辦公室互動、賣場互動,以及虛擬的線上互動、臉書發文等等,都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:你所表達的意思,會百分百用你真正的原意,被傳達出去嗎?
從事業務及溝通培訓多年,我深深發現,這世界許多的不和諧,往往就是來自於無法「百分百傳達」原意。
在宴會場合,你不收禮、或者不敢大嚼大喝,以為是種禮貌和謙遜,但對主人來說,他卻覺得你是不給他面子,不想跟他交朋友。
在朋友見面場合,你很用心地發表最近去旅行的所見所聞,殊不知在場的其他人卻可能在想:「拜託,誰想聽你炫耀你的旅行過程?」,「倒底要講多久啊!我只想好好吃飯。」……
很多人的原意都是好的,只是為何傳達出去卻會變調呢?因為溝通的規則,不能全以自己的標準看世界。
雙方都能「頻率對接」才叫溝通
我最常在賣場看見錯誤的溝通。來到一個賣場,業務A看到消費者B用某種眼神看著甲商品,有著豐富經驗的A,一眼就看出B對甲產品有興趣,於是A開始倒背如流地闡述甲產品有多麼地好,一連啪啦啪啦地列舉出甲產品的功能、客戶的讚譽、媒體的報導等諸般優點。
期間,消費者B趁有空檔時提問,他先前使用類似產品會有某某困擾。但老經驗的A,一句話就四兩撥千金,「我們的產品絕對比其他家的東西好!」……接著又自顧自地繼續講。
半小時後,消費者B說他考慮考慮,接著轉身就走。業務A非常困惑,心想:「我那麼用心介紹產品。你就這樣離開?這年頭,消費者真是難搞啊!」
但B真地難搞嗎?其實未必。他本來很想買那個產品,只是一直無法和A做到溝通。後來他去了另一個賣場,碰到另一個業務C,那個業務不會一味地「傳道」,相反地,C會先請教B「有甚麼需求」,等B回答後,C再解釋,整個過程中,反倒是B講得多,而C講得少。
但最終是業務C把產品賣出去了。
所以,「溝通」是什麼呢?要雙方都能「頻率對接」,才叫溝通。
以電台節目為例,一個節目也許製作精良,主持人很優秀,但如果聽眾沒有轉到「對的頻道」,再好的節目,對方也聽不到,不是嗎?
如果你在職場上、在人際關係上,發生任何阻礙,覺得別人「老是不懂你」,那麼,請先試著靜下來反省自己,是否溝通的模式有問題,是否沒和外界接好頻道?
先「接對頻率」,再來溝通,效果會大大不同。
延伸閱讀
最新活動Activity
- 2024.09.30
- 2024.01.01
趣味調查Have Fun
運動習慣調查:平常做什麼運動?
想保持身體健康,就要培養運動習慣,你平常做什麼運動維持良好體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