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網路時代的新麻煩:數位囤積症

隨著儲存技術的進步,你是否發現,在你的電腦裡、或雲端硬碟裡,儲存了數以千計的照片、文檔、甚至影音資料。不要吝惜使用刪除鍵,也許你已經得了「數位囤積症」。

撰文◎鍾一鳴

2021.07.22
圖 / 攝影師:Keira Burton,連結:Pexels

 數位時代的到來,改變了人們的生活;但不知不覺中,有一些新的困擾正在發生,就是「數位囤積」,英國廣播公司BBC做了這樣一篇報導。

 荷蘭諾森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,現實生活中的「囤積症」,也會在數位空間中發生。一位荷蘭人每天拍攝數千張照片,然後花幾個小時來整理,但是「他從來沒有用到或看過他儲存的這些照片,卻堅信它們將來會有用處。」

 「毫無意義地儲存並囤積數位資料,最後造成壓力和混亂,這就是數位囤積症」。諾森比亞大學對於日常生活中有使用電腦的工作人員作了一項調查,在203位受訪者中,平均有102封未讀郵件和331封已讀郵件。

 人們不刪除郵件,最多的考量是認為也許以後用得到,或者可以追蹤某些工作或交易的紀錄。報導中說,「或許人們發覺了這個問題,但礙於平常的習慣。他們收到大量郵件,但又不敢刪除,於是愈積愈多。」

 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賽德拉(Darshana Sedera),在他的一項研究中發現,數位囤積行為和受訪者遭受的壓力存在相當的關聯性。傳統的囤積症會讓人們難以做決定,還能引發焦慮難過。

囤積不在於數量 而在於欠缺管理

 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奧拉維茨(Jo Ann Oravec)指出,數位囤積並不是指我們儲存了多少資料。而是我們對這些資料是否能「切實掌控」,如果有,就不是囤積。但她發現,雲端硬讓儲存資料太容易了,卻又不提醒人們回顧。她認為「存起來就能找到的想法,給人們虛假的安全感」,這想法造成大量的數位囤積。

 奧拉維茨指出,她更希望人們自己負責整理數位資料,把整理歸檔看作是必要的事情。但整理自己的數碼文件並不可怕,甚至可以看成是對自我的認同。

 報導最後說,不要因為積存了太多的未讀郵件或照片而指責自己,或許我們可以加強對資料的管制,例如每拍攝一批照片,就做成一個電子相簿,並給予日期及合適的名稱。

網路時代 數位囤積症 掌控管理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海外求職調查

因應疫情解封,去年各國紛紛開放國門,你是否有興起到海外工作的念頭呢?哪個國家又是你的首選?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