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術

什麼是破壞性創新?

企業需要創新來因應變化莫測的局勢,人生也需要某種程度的破壞式創新,自廢武功,打破運作順暢、失去局外人創新思維的封閉穀倉,才能面對外在挑戰。

整理◎Career編輯部 內容提供◎時報出版

2023.07.27
圖 / Career編輯部

我們如果無法改變外在環境造成的穀倉效應,至少要從自己的內在改變起。這需要有意識的鍛鍊,練習做不熟悉的事情,透過多樣化的體驗,進入他人的脈絡、多瞭解他人想法;這個過程會發現,許多想法與價值觀竟如此不同,打破原本的刻板認知,出現縫隙與差異,才有創新的機會。

另外,要破除對創新與改變的恐懼,得先培養實驗精神。透過推動一些小實驗,局部改善、調整,逐次證明自己的想法,累積小勝利、累積自信,就能降低對不確定的恐懼。這樣就能越走越遠,越做越大,馴化恐懼,愛上未知的冒險。

小規模實驗 從嘗試錯誤中學習

管理學大師克里斯汀生在《五個技巧,簡單學創新》指出,創新者是實驗家,用各種方法進行實驗,來激發新點子,可以透過多樣化的學習體驗,增加聯想能力,或是拆解不同產品、流程,探究背後的方法,或是小規模實驗,從嘗試錯誤中學習。

我喜歡透過實驗去逐步檢驗自己的想法與做法,再來調整修改。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會、什麼都懂,只能從經驗學校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同時累積冒險指數,尺度才會越來越大,視野與能力也才能一再升級。

例如甲仙小旅行,一開始對地方業者是容易入門的1.0版本,都是在他們能理解、也好配合的脈絡中;再來就是把工作流程做到熟練,同時運用電影《拔一條河》的體驗內容,吸引報名的旅人。

有了合作經驗,有更多默契與共識之後,才有機會進行甲仙小旅行2.0的升級。先舉辦青年工作假期,讓村落長輩熟悉與接受;有了認同,再來調整工作流程, 才能完成村落民宿的規劃;最後再連結到那瑪夏與六龜寶來,現在也進入3.0的升級過程。

找尋召喚,轉換不同的工作領域,也可以透過實驗,培養改變的脈絡。以我為例,先是財經記者,累積了完整的財經知識背景;接著跳到執行在地的三一九鄉刊物計畫,在困局中找到我喜歡的事情;接著,從《GQ》學到編輯專業與視覺能力;回到《天下雜誌》後,再進行三一九鄉內容的創新。這個過程,我是有意識的學習與練習,才能將不同工作嫁接起來,重組成為專屬自己的工作方法。

透過「破壞式創新」 產生重大突破

再來則是大轉型。離開職場後,從記者轉變為作家,運用提問能力、過去的財經背景,瞭解市場、商業知識,慢慢成為顧問,透過不斷演講練習、累積表達能力, 成為演講者與教育訓練者; 再將過去三一九鄉的經驗轉化成為立體的旅行設計,跨入地方旅行。這些能力的整合與實務經驗,讓我擔任各種顧問工作有更多戰鬥值,一次又一次的經驗,提煉出更多想法與做法,可以水平應用到其他領域。

克里斯汀生最有名的管理學理論「破壞式創新」,主要是既定市場的主導者,都是以延續、改善型的創新為主,忽略潛在顧客;然而一個不起眼的競爭者,透過破壞式創新將衝擊現有市場規則,瓦解主導者優勢。這個理論,某種程度上也與穀倉效應不謀而合:跳脫既有框架與規則,才有可能產生重大突破與創新。

企業需要創新來因應變化莫測的局勢,人生也需要某種程度的破壞式創新,自廢武功,打破運作順暢、失去局外人創新思維的封閉穀倉,才能面對外在挑戰。

沒有破壞,產生摩擦力,就沒有改變。過去無意中累積的能力,以及離職後刻意學習的經驗,點點滴滴的幫助我成長改變。最重要的是,得跟不同人溝通,培養站在不同立場思考的敏感度,再透過說故事能力,用他人熟悉的語言,傳達他人需要瞭解的嶄新想法;某種程度上,算是「偶像破壞者」的第三個特質:具有社會智能的溝通能力。

註:本文摘自:《走自己的路,做有故事的人》,洪震宇著,時報出版

破壞性創新 實驗精神 啟動開創力DNA 良臣棘日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「生成式AI工具」對現在工作影響調查

生成式AI浪潮襲捲而來,許多產業紛紛導入AI技術,你認為「生成式AI工具」對現在工作可能帶來的影響?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