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財

別讓家人成為你財務的缺口

家人關係與你的金錢息息相關,尤其是邁入婚姻的人,若能與另一半建立共同的金錢觀及理財共識,並教導孩子健全的金錢態度,才能常保真正的富足無虞。

撰文◎Career編輯部

2022.03.28
圖 / 攝影師:David McBee,連結:Pexels

經濟問題,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。每個人的社會關係中,少不了父母、兄弟、情人、配偶、子女、甚至丈母娘、丈人、公婆等。

別以為他們與你的理財無關!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,許多人成長後對於金錢的觀念,完全是父母模式的翻版,節約勤儉、理財保守的父母,教出來的孩子多半也很節省;也有人這一生最重大的一次「被倒債」,或是因為幫人作保,一輩子背負巨債,每月薪水一入袋先扣光光,起因也都來自於生命中最親近的家人!

更別說當你結婚後,夫妻是命運共同體,雙方是否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及金錢觀,左右著你們生活的品質、及家庭消費的方向,總不會說出門吃飯,先生吃滷肉飯,太太吃牛排吧?或是先生旅行選住五星級飯店,但太太選平價民宿……。

夫妻設立共用帳戶 讓會管的人來管錢

總之,如果你已走上婚姻之路,或是未來即將踏入婚姻,家人關係與你的金錢息息相關,尤其是邁入婚姻的人,若能與另一半建立共同的金錢觀及理財共識,並教導孩子健全的金錢態度,才能常保真正的富足無虞。

有些課題最好及早思考,預先與另一半溝通,例如「家事」有哪些?煮飯、洗衣服、打掃等這些工作要如何分工?是否要每週公平地陪伴彼此的家人?家裡的「帳」由誰管理?怎麼管理?……等等。

其中最重要的,當然就是「金錢」的管理。是各自管理各自的?還是全部繳庫、再統整分配?家裡共同的開支該怎麼處理?這些事情看似枝微末節,但確實會影響家庭的和諧。偏偏中國人總覺得在家談錢太俗氣、傷感情,一開始就曖昧不清的情況下,有人心中不平卻不說出口,更容易埋下日後夫妻失和的種子。

所以,千萬別小看婚前的討論與取得共識。

至於誰來管帳比較理想?擁有20多年基金投資經歷,被媒體譽為「基金教母」、「蕭老師」的財經名家蕭碧燕,從多年觀察出發,她認為,婚姻的基礎,來自於夫妻雙方的互信互賴、與相互瞭解,但現代婚姻的約束力變得薄弱,且家庭多為雙薪家庭,多數夫妻都是選擇自己的錢財自己管,各理各的。至於家用帳戶,則建議讓比較「會管」的人來管。

蕭碧燕舉自己為例,結婚前,她和先生就講好「錢財」分開管理,她工作領的薪水由她自己全權安排;相對的,先生的薪水也由他自行決定怎麼花用。

但他們同時也建立一個共同的家用帳戶。因為比較兩人的特質,蕭碧燕比較善於管理金錢,所以家用帳戶由她負責。

她強調,對每個家庭都是一樣的,總不能把錢交給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來管理,或交給對理財沒什麼概念的一方,這可是婚姻大忌!因為婚姻是一條久遠的路,如果交給一個不善理財的人來理家,恐怕短時間另一半還能忍讓,但時間一久,衝突就顯現了。

所以,一個家庭的共有帳到底該由誰負責管理?無關男女、也無關聰明才智,就是讓比較有成本概念、善於規劃的一方來管。那萬一兩個人都剛好不會管帳,該怎麼辦?「就是有個人要負責學啊!」她認為,其實管帳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,而是心態的問題罷了!一旦要管帳,就是學會精打細算,然後把握「入要敷出」的最高指導原則,也就不至於太離譜了。

信任感為基礎 家庭帳戶透明公開

所以,雙方可以先釐清家庭有哪些共同開支?例如房貸、水電、網路、教育基金、買菜錢……等,講清楚每個項目由誰各自負擔?扣掉這些共同開支後,每人收入餘額由各自支配。至於怎麼分擔才合理,隨著夫妻雙方收入等因素變動,真地無一定標準,總之是雙方可接受就OK。

既然要共同建立起一個家庭,彼此「信任」是關鍵。遇到跟錢有關的事,一定要屏除猜疑之心,否則一個家庭凡事都離不開花錢,若時時刻刻不能信任,日子就很難過了。

相反地, 如果彼此互信, 只要把金錢花用交代清楚,讓對方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這樣花錢時,大家都坦然,不會躲躲藏藏、壓力重重,也不必各自忙著藏私房錢,這樣婚姻生活就會平平順順走下去。

在《蕭碧燕教你不失敗的理財好習慣》一書中,蕭碧燕提到,「很多人會認為,兩個人結為夫妻,心靈契合最重要,講錢很俗氣。但我要說,金錢雖不是萬能,沒錢也萬萬不能,金錢始終是罪孽的根源,不講清楚才是不負責任的處事態度。」

會賺錢不等於會持家 守緊消費底線

當然,有人很會賺錢。但,會賺錢是一回事,會持家又是另一回事。她再舉自己為例,她是家裡的「掌櫃」,所有家庭共同開銷,包括孩子的教育費、房貸、退休金的儲存、其他家用都由她一手掌控。但除此之外,她給予先生完全的自由,他怎麼運用他剩餘的錢財,她完全不過問,這就是信任。

蕭碧燕得意地說,「事實上,我把家裡的這一本帳管得不錯,不論房貸、教育費、退休金的儲存,都在一定時間內達成任務,我相信先生也很感謝我所付出的心力。」

而平時管好帳,目的也是為了將來能夠共享,所以管好一個家庭的帳,是非常神聖的事情!因此「持家」相當重要,有的家庭,夫妻都很會賺錢,但就是存不到錢;相反的,有人薪水普普,但就是可以擠出一定的金額來儲蓄。所以會持家的人不必是什麼理財高手,但須懂得拿捏分寸,總是做自己能力範圍所及的事。

事實上,究竟可以存下多少錢,不是看你的收入有多少,而是看你能不能守住底線,如此,就可以存得住錢。

用合理的保費 買到最好的保障

保險,對現代人來說已是基本配備,每個人多少會買上幾張。蕭碧燕說,婚前的她對保險毫無概念,婚後她的第一張保單是在30歲買的,是全家型的終身防癌險,不只保個人,還保她的先生加小孩。

對她來說,正確的保險觀念是「用合理的保費,買到最好的保障」。而能達到這種條件的保單,通常繳出去的保費都沒有還本的條件。所以那些標榜「還本」的壽險或意外險,保障很低,但保費極高,這種保單就不在她考慮之列。

她買的保單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壽險,也就是身後能拿到的錢,如果真地發生意外,還可以支應家中的負債(如房貸)並且照顧孩子;另一個重點則是醫療險,可以降低全家人的經濟負擔。

每個家庭的預算有限,所以買保險的錢也要花在刀口上,例如小孩的壽險保額不高,但醫療險是重點;而父母是家庭經濟支柱,所以壽險保額必須拉高。

拉高夫妻壽險 買齊全家人的醫療險

蕭碧燕的作法是,她為自己與先生再各買了保額100萬元的終身壽險,盤算著,100萬元當作棺材本夠了,保費則以10年繳完。但他們還有孩子以及房貸壓力,所以不足的部分以定期壽險補足,保額為終身壽險的10倍,也就是1000萬元,以避免萬一發生意外的風險。

做好壽險規劃後,接著就是醫療全險,包括日額型、實支實付、重大疾病險,全家人都買齊了。在孩子的部分,只要預算充裕,建議醫療險以終身型為主。因為孩子的保費便宜,而他最可能使用醫療險的年歲會落在他60歲以後,所以終身型比較適用,可作為送給他一生的禮物。

蕭碧燕並分享道,如果待的公司有作團保,因為保費相對便宜,可以考慮把家人都納進來;就算離開該單位,也可以試著問問,這項保障可不可以延續。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不用現在的年齡計算保費,而是從過去加入團保時的年紀開始算,比較划算。

她還以孩子的名義,買了兩張年金險,現在已經開始領錢了。共繳480萬元,分6年繳,每年可領回12萬元,可領到99歲。她的想法是,年金險可以作為退休金的一部分,相當穩妥;另外,因為是用孩子的名義買,現在領取年金,也可以減輕他未來奉養父母的負擔。

她說,「倘若未來勞保年金加上年金險的給付,至少可以月領3萬元,我想退休生活應該可以過得很愜意。」

給對零用錢 教孩子支配金錢不浪費

另個重要的家庭課題,就是孩子從小的金錢教育。小孩的消費習慣,往往源自父母的態度。所以,想要培養小孩良好的金錢習慣,蕭碧燕指出,父母得先從改變自己開始,不僅在金錢的給予上要有限度、有規律,例如一週給一次、或每月給一次固定的金額,還應該教孩子正確的理財觀。

以零用錢來說,除了要有規範以外,她不贊成爸媽對孩子在本來就該負責的地方上,給予金錢的獎勵。例如孩子本來就該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,這種份內之事,就不宜用條件交換,造成孩子價值混淆。蕭碧燕從國中開始給兒子固定的零用錢,她細算過一週的吃飯錢、交通費大概需要多少,加上一點他可以額外支出的部分,然後一週給一次。

習慣養成後,兒子會去計算當週的消費,甚至因為常常在家吃飯,零用錢還能存下來。如果他今天考試成績很好,她會買個禮物送兒子,陪他一起去買,但不是給錢。蕭碧燕認為,因為皮包裡總是維持比「夠用」多一點的金錢,孩子自然不會浪費成性。而教導孩子理財的第一步,就是要他們先學會「不浪費」!

給零用錢,讓小孩對自己負責,學會支配金錢,不超出預算。但口頭提醒還不夠,最好是再教孩子記帳。記帳可以幫你瞭解孩子的生活型態,例如娛樂的開支是花在什麼地方,或是零用錢給的金額是否恰當等。而給零用錢,初期可以採天天給的方式,然後放寬為一週給一次,若孩子運用妥當,可再慢慢改為每月給一次。

正確金錢觀 從生活細節累積就夠

就學中的孩子,還沒有開始賺錢,蕭碧燕主張絕對不要辦「附卡」給孩子,「若小孩自制力不夠,買東西時養成先刷再說的習慣,任意擴張信用,將來頭疼的肯定是爸媽。」

作為都會人, 蕭碧燕會帶孩子去菜市場採買,不但藉此讓他看到生活的多樣面貌,另外也是教他「買菜知米價」,在過程中可以教育他:1只買「需要」的東西;2「想要」的東西,可以考慮一下再來決定;3「不需要」的東西,再怎麼便宜也不要花錢。

也可以與孩子玩「數學」遊戲,讓他幫忙算帳、記帳。事實上,孩子的金錢教育毫不高深,正確的理財觀念就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灌輸的,讓他無壓、自然地吸收這些基礎知識。

且小孩是最擅於模仿的,父母怎麼做,孩子就怎麼學,最重要的還是身教!

參考書籍:《蕭碧燕教你不失敗的理財好習慣》,Smart智富文化

家人 理財 投資

延伸閱讀

趣味調查Have Fun

海外求職調查

因應疫情解封,去年各國紛紛開放國門,你是否有興起到海外工作的念頭呢?哪個國家又是你的首選?

您已閒置超過3分鐘了,我們為您推薦其它文章! 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